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仁义辩 (第2/4页)
为了家国天下吗?” 徐全见张顺实在是不学无术,只好低声解释道:“此言出自文天祥文丞相《衣带赞》,文丞相死后,为世人在文丞相衣带上所发现。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言毕,徐全竟是扭头而去,羞的不敢见人。 张顺一听便明白了,感情这嵩县知县何复是在“玩梗”啊。在这个时代,又叫典故,这是他在嘲讽徐全等五人不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张顺一看这可不行,舆论战落入下风,以后就没有读书人肯跟着自己混了。 于是,他便哈哈大笑道:“酸文腐儒也敢谈仁义乎?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意在民。民也,其为国之本欤?” “有民斯有国,有国斯有君,有君斯有社稷。是故‘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故而为民请命,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之中,解民于倒悬之危,方为天下大仁、天下大义!” “今有腐儒,媚于君主,与小人同,以求虚名浮利。其为人也,上不顾社稷安危,下不顾黎民死活,也敢妄谈成仁取义,无乃为天下笑乎?” 儒教自宋代以来,只空谈忠孝节义等道德,却避而不谈“何为忠义”“为何忠义”“忠义何为”,逐渐由一家学说,开始向宗教形式转变。 张顺便利用后世思想体系,反过来借助儒家经典来解构儒家思想。 你们这些酸文腐儒穷经皓首,我张顺是辩不过你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