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1章 (第3/3页)
毕竟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广纳人才,再加上大周各学堂里正在培养的未来人才,越多越好。 在王恒之后,晏玄钰又召见了几位学子,让他们论述刚才一事。有人回答平平,有人言辞犀利,倒也有人从不同角度看待此事。 总之各有优缺点,考官们在交流后一一给出分数。 ... 大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圆满完成,不仅改变了已经考中的学子们的家庭,更给天下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京城日报用一个极大的版面说了摘星楼那日的盛景。 在摘星楼范围之外可以任人围观的地方挤满了百姓,他们都仰着头,看向那摘星楼上。 皇帝亲自授封了大周第一批进士,并且状元是在摘星楼的最高层授封,更有不一样的意义。 这意味着,即使是寒门子弟也有了能入仕的机会。 大周新兴的科举制仍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着,针对这次科举中出现的问题尽数解决,毕竟这不是结束,三年后又是一场科举。 可以这么说,因为晏玄钰在大周实行的科举制度,大周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有官员忧心这样会不会导致大周的农事受到影响。 晏玄钰想了想,觉得问题不大。 因为他又不是只在科举上努力,大周现在关于农事上的政策也给出了农人许多便利,土豆的推广,再加上以后粮食选种提高产量,所以说提出这种质疑的官员肯定没有关心农事,该罚! ... 殿试结束后科举告一段落,至于进士们如何分配就不是晏玄钰需要关心的了。 心情好了,人也短暂地闲了下来。 晏玄钰就搞了个朝廷各部临时视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