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国师 第677节 (第6/7页)
否定了,认为物质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来源,天地之间,人形内外,无非都是物质。 “物质决定了生命现象的不同,一人有一人的生命特征,所以一人有一人的个性,而人性是在日复一日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人性就和所有细胞的生命现象一样,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变化的根源就在于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在生命结束之前,每天都在变化,所以人性每天都在发展。” “至于人性善恶,既有先天遗传等因素,也有后天培养,后天培养的因素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更加重要,同时,人有自觉选择善恶的道德意识。” “理欲之辩又当何解?” 胡俨越听心越沉,姜星火显然是有备而来,准备了一整套成系统的逻辑来应对。 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让姜星火出牌,再寻机反制。 “性者,人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仁义理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可谓之性也。” 也就是说,就人的欲望而言,人的耳目口鼻的自然欲望,对声色臭味的需求是自然而然的,是人性中的本有之物,“高级”的仁义理智之理是性,“低级”的声色臭味之欲同样是性.姜星火的观点显然跟程朱理学是背道而驰的。 程朱理学认为仁义理智来源于人的天命之性,声色臭味之欲则来源于气质之性,欲盛则害理,与天命之性不兼容,所以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发展到极端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然而姜星火的话还没完,基于物质一元论,他自然有相应的完整的配套理论,用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