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45.第245章 广州贸易进展 (第7/8页)
,并且也能很直观地意识到这些商品在贩运回他们的原籍所在地之后所能获得的丰厚利润。但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海汉人的嘴巴实在太紧,无论怎么说,供货量都少得惊人,以一府之地能谈得下来十来套海汉文具,那就是极大的胜利了。 一开始商人还认为施耐德只是单纯的拿乔,想要借此涨价,但后来才发现这事跟价格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海汉人的确是供货能力有限,每月能运来广州的货物并不多。但这个发现不但没有打击到客商们的购买热情,反倒是让他们感觉到海汉商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坚挺趋势,掏起钱来更爽快了。 当然对于那些自己有船又愿意出海的客商,施耐德便会很“好心”地进行指点,让他们装运一些穿越集团所需的原材料到胜利港去进行直接交易——你守着玻璃工坊的门,总比守着我这里有用,工坊那边一出货,你立刻就买下装船还无需另行纳税,肯定比在广州跟人抢那么几件有限的货要强多了。 施耐德的这套说辞倒真是让不少人都动了心,去胜利港交易又不用另行纳税,左右也不过几天的航程而已,要是运气好能在当地买到百十件海汉出的好东西,那就真的赚到了。有几家胆子大的客商当下便表示,愿意结成船队一起去胜利港看一看。 在十一月初,从胜利港来的海运部货船抵达广州之后,施耐德便立刻通知了那几家愿意去胜利港探探路的商家,跟随海运部的货船一起南下。当然,秉承着船不放空的原则,这次从广州南下的船也装运了大量穿越集团所需的物资,从生产到生活方面的都有,另外还有数十名各行各业的工匠,以及这段时间搜罗到的一批移民,也一起被运往了胜利港,大大小小共有八条船组成了船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