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五章挑拨 (第1/4页)
赵桓一边饮着茶,一边在看唐恪对这片地域的规划。 这里地广人稀,主要的几座大成也就只有上京、沈州和丰州,南边的显州马马虎虎也说得过去。 最主要的是人口少。 在低端经济时代,人是发展经济最大的红利。 唐恪的这份十年之策,在第五年的时候提及到从关内迁移人口过来,是一件正确的决策。 但是,赵桓觉得五年之后,太久了。 唐恪担忧北地初定,蛮夷尚未真正接受王化,贸然迁入大量人口,一旦战争爆发,必将生灵涂炭。 赵桓也认同这一点,但五年的确太久,赵桓等不了五年,大宋西南诸夷,大宋西北高昌回鹘,都是赵桓接下来的目标。 东北是未来帝国的铁矿中心之一,必须加速发展。 也必须提前稳定下来。 无论用什么办法,即便短暂性再流一次血,也在所不惜。 唐恪听得头皮发麻,皇帝解决问题实在太粗暴了,稍微需要时间的问题,就将杀人提到最前面来了。 在这一点上,唐恪永远都无法赞同。 传统士大夫的做事方式会温和很多。 就和中医的理念一样,但人生病了,不是要切除某一个东西,而是要讲究调理。 病是靠慢慢调理好的。 但赵桓却无法完苟同这个观点。 有些病可以调理,但有些病是无法调理的。 在赵桓看来,许多问题都是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造成的。 这些问题,除了杀人,基本无解,并且随着新的利益资源出现,问题还会更加严重。 横推一切再重来,看似粗暴,但不会在后面给自己留下太多麻烦,并且效率更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