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_第三百六十章江陵府的浪涛(七千字,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章江陵府的浪涛(七千字,求订阅 (第2/12页)

调运过来的粮食,陆陆续续进入了荆湖路,能保证灾民每天有一顿饭可以吃。”

    一边的太宰正在说着南方旱灾一事,皇帝却低着头,勾着腰,在仔细观察新翻出来的土壤。

    “陛下?”

    “官粮呢,官粮运到江陵府,不知一顿吧,保证灾民一天两顿。”

    “陛下,官粮也都进入荆湖路了,只是今年的灾情格外严重,旱灾还在扩散,去年北方有不少人南迁,造成现在粮食紧张。”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调粮?成都府?”

    “成都府要运送粮食出来非常困难,至少要三个月以上。”

    “广南东路呢,广州府。”

    “陛下,广州府人少田少,自己吃有余,但要调粮食,恐怕会影响到广南东路的民生。”

    徐处仁又补充道:“臣安排一天一顿,也是担心旱灾可能持续,臣以为,稳定才是长久之策。”

    赵桓沉默片刻,徐处仁说的也不无道理。

    看来古代的粮食产量,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低。

    难怪中国人相互之间打招呼都会问“吃了吗”。

    这是几千年在温饱边缘挣扎流传下来的,尤其是古代,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吃一口饱饭其实很难很难。

    也难怪有文人如是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之苦,便苦在不仅要负重前行,还要忍饥挨饿。

    赵桓仿佛能听到耳边传来许多小孩子在蹲在路边一边哭泣,一边乞讨的声音。

    事实上,情况比徐处仁汇报的要恶劣很多。

    据皇城司私下传回来的消息,已经有人活活饿死。

    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是非常低的,即便官府大量运粮赈灾,也不可能照顾到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