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1章: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第5/6页)
亚当?约翰不仅对中国的天文、历法和儒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而且坚持学习汉语,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讲出一口地道的“北京官话”。当时的“北京官话”并非后世的“汉语普通话”,而是明朝“南京官话”的翻版。 数年之后,“汤若望”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并顺利进入朝中为官。尽管来华之初,“汤若望”及其教友们只能蜗居在教堂中,但自从成为明朝的官员后,便能享受到明朝政府的福利分房,甚至还有高墙大院。 当然了,明朝官府也会遵照西洋人傳教士們的习俗,並非要強制性派遣一些年龄过大的退休宫女或太监去伺候对方,而是下拨专款,允许其自由支配雇佣下人。不过,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务机关监视中。 在明朝任职的“汤若望”主要做过两件事,一是观测天文、修订历法,制定《崇祯历书》,二是帮崇祯铸造火炮。相对而言,崇祯帝更看重后者,毕竟“汤若望”最早就是以“火器专家”身份进入北京求职发展的。 因而,崇祯曾命其讲解关于西方战炮(火炮)的知识,还于崇祯九年(西元1636年)命“汤若望”等人铸造了西洋火炮。此后两年中,“汤若望”等人尽心竭力地钻研实验,终于造出了二十门厉害的西洋大炮。 这个数量虽然很不起眼,但这些西洋火炮在明末时已经是堪称先进武器了,因为射程普遍达到了三里以上,最远射程达到了五里,远超明朝前期本土“铳炮”射程数倍!这对明朝抵抗后金进犯发挥重大作用。 不过,与铸造火炮相比,“汤若望”的优势和兴趣还是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因而历史上的“汤若望”,并未对火炮研究去倾注太多心血。待明朝灭亡后,汤若望因精通历法而被清朝续用,并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